如何讓數據變成一種資產和基礎的生產資料,讓數據“活”起來,成為一種創造力、生產力、競爭力和財富?近日,上游新聞記者從多家企業了解到,作為國家重要制造業基地的重慶,加快打造“智造重鎮”,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、培育壯大智能產業,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。如今,“數字之花”開遍山城,智能制造持續為工業經濟賦能助力。
1月3日,力帆科技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力帆科技”)車間內,生產線機器聲轟鳴,工人在車間內忙前忙后,生產正酣,產品不停生產下線。
“全部合格。”檢驗員伍永成正在手機上填寫著這批次零部件的質檢情況。
“以前零部件如果有質檢問題,得通過電話或郵件進行溝通,溝通時間長、見效慢,現在如果出現狀況用一部手機就能夠將質量問題實時反饋和解決。”伍永成談起數字化改造后的變化。
今年初,力帆科技開始與廣域銘島合作,開啟了數字化改造,先期便從打造質量管理系統入手。
“我們接手力帆科技項目的時候,發現力帆科技的質量管理數據很充足,只是這些數據暫時成了‘數據孤島’,未能充分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。”廣域銘島工業互聯網實施交付中心總經理麻榮譽談到。
比如兩個車間執行同一套質量標準,但因為數據未能打通,協同效率就沒有達到最佳狀態。對此,力帆科技也意識到當時的質量管理難點主要在于未能讓數據從“很充足”到“活起來”。
廣域銘島將自主研發的低代碼平臺解決方案引入到項目中,通過低代碼平臺幫助力帆科技構建了統一質量管理平臺,覆蓋研發質量、供應商質量、采購質量等方面,實現了質量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基礎覆蓋。
力帆科技當前業務協同效率提升30%,質量問題解決周期下降50%。
同樣,在重慶青山工業有限公司,汽車變速器裝配生產線上一派忙碌景象,只見智能小車穿梭運輸物料,工業機器人揮動手臂協同作業,一臺臺變速器有序生產下線……這家企業通過建設汽車傳動系統智能工廠項目,實現生產物料循環取貨、工藝數字化設計、供應鏈協同等,大幅提高了企業生產運行效率。
前不久,工信部公示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,包括青山工業在內的6家重慶企業躋身智能制造示范工廠,10家重慶企業的15個典型應用場景入選智能制造優秀場景。
長安汽車的智能化工廠內,整車產品和生產環節均同步實施智能化升級,智能化工廠設備自動化率達92%。長安汽車還掌握了智能互聯、智能駕駛等600余項智能低碳技術,多款智能化車型已成為公司的拳頭產品。
力帆科技、長安汽車和青山工業都是重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。
2021年,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6%,占GDP的比重達27.2%,智能產業發展躍升至全國第一方陣。
來自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數據顯示,近年來重慶累計推動11.3萬家企業“上云上平臺”,累計實施48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,建設734個數字化車間、127個智能工廠,示范項目的生產效率提升58.9%。
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,為持續培育壯大智能產業、推動傳統工業智能化升級,重慶還將進一步補鏈、強鏈,做大做強智能產業集群;同時加快打造智能工廠、數字化車間,提速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助力更多企業從“制造”邁向“智造”。